管正斋(1901-1980),山东省高密县人。云南省名中医,著名针灸学家。
管正斋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,祖父管家岱,是擅长针灸医学的中医师。父亲管庆鑫,12岁入庠,14岁中秀才,19岁随父辈悬壶济南。而立之年,即为齐鲁名医。其为人豁达、开明,送子赴京求学。管正斋幼年即随父辈习医及针灸,研读医籍,为其后成家打下扎实的基础。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,毕业后,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,树立了“不为良相,愿为良医”的思想。考取官费留学日本,留日期间,摘蕊于东瀛针灸之精华,工益精邃。回国后,1932年曾任北京短期针灸讲习班教师。1935年应承淡安先生邀请,参加“中国针灸学研究社”[1],担任针灸教学,致力发展、推广针灸学术。管老难能可贵的于1943年由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了《杏轩针灸经》针灸专著,在当时针灸书籍匮乏的年代,弥足珍贵。
建国后,管老更以培养中医针灸人才,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。从50年代初,先后担任昆明市各种针灸培训班和云南省各种中医及“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”的教师。1960年受聘于云南中医学院,担任《内经》及《针灸学》教学,兼任学院医经教研组顾问[2] [3]。1961年管正斋将《杏轩针灸经》一书捐献给云南中医学院,云南中医学院以此为蓝本,重印了《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》、《针灸配穴成方》等教材。(见影印件1,2)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本书被销毁。1999年,为弘扬祖国医学,继承发扬管氏针灸学术流派学术经验,昆明市卫生局将《管正斋名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》,列为昆明市卫生局中医科研项目,予以资助扶持。课题组根据管老生前的著作、讲义、手稿等遗作,编撰成《杏轩针经—管正斋针灸学术经验精要》一书,保存了大部分《杏轩针灸经》的主要内容。本科研项目,获2002年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。2002年8月,云南科技出版社,出版了《杏轩针经—管正斋针灸学术经验精要》一书。(见影印件3,4)
管氏从医生涯五十余年,医术精湛,医德高尚,治学谨严,诲人不倦。对患者有求必应,不论亲疏贫富,一视同仁,精心治疗。诊病施针,一丝不苟。几十年来,他对针灸医术精益求精,学术上有独特的创见,从其学者遍及全国及英、美、澳洲、加拿大等地,对针灸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。
一、学术思想
(一)继承传统针灸
1.强调顺应四时六气变化
管氏认为,我国医学理论是从探索大自然规律而来,人类生存天地之间,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息息相关。所以为医者研究养生,治疗疾病,就必须从清升浊降,寒暑往来,动静相召、上下相临,万物从而化生的这个核心出发,体会这些道理,不但能已人已病之病,更能已人未病之病。所谓已人未病之病,就是以四时生长收藏之道理,教人以顺应天时自然变化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方法。认为六淫乃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。掌握了六气德化政令灾变损物益物之规律,对于认识疾病,临床治疗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2.重视四诊八纲
诊法,就是认识疾病的方法,在临床上是医者面临的第一关。“四诊”、“八纲”是先贤留给我们突破这第一关的方法。四诊即望、闻、问、切,有了四诊的材料,再进一步按照八纲之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以分析病症的属阴、属阳,在表、在里,寒性、热性,属虚、属实,经过全面的分析判断,确认疾病之后,结合时令辨证施治。认为这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。
3.谙熟经络腧穴
经络腧穴在针灸疗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就经络而言,在人体结构上它是卫气营血运行之通路,分属于五脏六腑,沟通内外表里,统领着各脏腑经气运行。它的功能是通过经络把脏腑化生之气血津液分布到四肢百骸,五官九窍,使皮肤肌肉充实濡润,筋骨柔韧,关节滑利,达到各部阴阳协调而不病。医者施术亦必取道经络,从而收到补虚泻实,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。
就腧穴而言,它是经气输注聚结于体表的部位,也是支络从经脉别出的地方,经云:“邪气侵入人体自腧穴始’。由此可见,腧穴不仅是神气游行出入,而且还是客邪不断逗留的场所。认为腧穴是通经脉,均气血,蠲邪扶正,调虚实,处理百病之枢纽,治疗疾病之关键,医家必须精熟之钥锁。更特别强调指出十二经脉的五输穴“井荣输经合”,对一切疾患疗效极大,功能显著。凡我针灸学者应该谙熟而掌握应用。
4.针灸辨证论治:管氏针灸临床强调辨证论治,规范配穴处方;重视传统针刺手法。管正斋先生撰写了针灸配穴方法论,针灸配穴成方等论文,确定了针灸施治法则;针灸处方原则;总结了针灸取穴规律;制定了十六种针灸配穴法,成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针灸临床配穴处方准绳。
(二)遵循经络辨证
管正斋先生擅长经络辨证,其论文“经络辨证针灸法述要”在国内和日本连载发表。提出了“循经辨证为纲,十二经病候是纬”的经络辨证纲要;阐述了奇经八脉、十二经别、十五络脉、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和经络辨证方法。管氏的学术传承人继承和发展了经络辨证理论,出版了《管氏针灸经络辨证针灸法》学术专著,作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针灸临床圭臬[5]。
(三)传承经典理论
管氏学习钻研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《易经》等经典著作,在理论阐发和针灸临床中传承发展。
1.管氏针刺手法:
管正斋先生在《内经》针刺手法的基础上,继承和发展家传针灸手法;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氏针刺手法,主要包括:
(1)针刺前記“三要素”:
取穴方法:管氏认为,在熟悉经络腧穴的基础上,必须经过医者精确的取穴,适当的针刺,方能收到效果。《标幽赋》云:“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”。用针者必须谨慎从事,不可粗心大意造成医疗事故。取穴要准,要多下功夫,刻苦钻研,久之自能熟中生巧。至于“骨度折量法”、“同身寸取穴法”等,只能作为参考.
针刺法则:经云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。这说明一切疾病都由阴阳失去平衡而形成。因此我们治疗疾病的方法,就是通过针刺补泻使其不平衡者复归于平衡,取得医疗效果。但在针刺之前必须了解这种不平衡之成因,发于何经?在表?在里?是寒?是热?属虚?属实?经过确诊之后循经取穴进行针刺。针刺时应该顾到病家的年龄大小,身体强弱,病史及病势的发展,再结合时令、部位,作为针刺深浅、留针久暂的法度,或补或泻适度而止,过与不及均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持针态度:医者在施术前应认真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,在用针时精神集中,持针坚定,细心观察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的一切反应,以便随应而动地运用手法,使针气随病情变化而变化。正如《素问·针解》篇云:“手如握虎者,欲其壮也,神无营于众物者,静志观病人,无左右视也。”只有这样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病程中体会针端的精微妙用。使我心与造化相通,使自己的医术达到更高的造诣,不致落为徒守门户之粗工。
(2)管氏下针十法:
管氏“下针十法”:进、退、捻、留、捣、弹、搓、努、盘、飞,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“下针十法”精辟概括了管氏针刺基本手法,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。
(3)管氏乾坤刺法:
管老引用宋·邵康节所言:“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此天地之数也。天本为乾,地本为坤”。故将单针透刺法、两针傍刺法、三针齐刺法、四针恢刺法、五针扬刺法及多针连刺法六种针刺方法归纳为“乾坤刺法”。